王昌龄的诗采莲曲(139条)

时间:2023-11-24 14:12:11 说说大全

王昌龄的诗采莲曲

1、王昌龄写的诗采莲曲

(1)、    ▉ 千万别把这首诗解读成“断袖之癖”《近试上张水部》导读

(2)、   《经典学堂》从杨万里的《小池》开始是有深意的。杨万里的一生非常圆满,做人做事做学问都非常成功,品德高尚,才华横溢,廉洁奉公,坚持真理。他情商很高,做人低调,从他拜师来看,他在品德上高标准;从他写诗劝林子方不要去福州来看,委婉含蓄,又有大智慧;一生写诗上万首,创“诚斋体”,被誉为“一代诗宗”,和李白杜甫白居易一样名垂青史。“诗魔”白居易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杨万里一样得以善终,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李白和王昌龄的才华都不亚于白居易和杨万里,但他们的人生却因为“不护细行”而与理想失之交臂,且人生结局都比较悲惨,未免令人嗟叹唏嘘!

(3)、采莲曲,古曲名。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

(4)、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5)、    ▉ 平常语道平常事,微妙细节最动人张藉《秋思》导读

(6)、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7)、    ▉ 白居易是怎样怀念江南的《忆江南》二首导读

(8)、用量用法:内服煎汤,鲜品15-3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掺或煎水洗。

(9)、羞:此处意为忧,怕。北海雁书:指塞外征夫寄来的书信。

(10)、    ▉ 生命中不能忽视之“轻”《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

(11)、 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12)、这首诗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1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14)、王勃以前的诗人拟写此题,都是五言短章,此诗则运用七言,篇幅也比较宏大,表现出初唐七古崇尚铺陈赋写的一般倾向。不过,此诗在“四杰体”七古中抒情性较强,很注意将人物的感情寄寓在客观景物的描写刻画之中,具有强烈抒情效果。诗以七言为基本句式,大量运用五言句,又灵活地参用“三五七”、“三三七”句式,学习、模仿乐府民歌的结体方式,也加强了诗的抒情性。诗中多用蝉联和复沓的形式,更使诗流转圆美,情韵婉扬。诗中“采莲”、“莲叶”、“莲花”、“花”、“叶”等字词多次出现,造成重迭复沓的形式,显然具有南朝民歌《西洲曲》的风味。并且重迭复沓的形式还往往与蝉联方式交织运用,节奏铿锵,音韵和婉。总之,虽然此诗具有叙事诗的骨髓,但它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乃在于抒情。此诗中几个主要表现方法,都对加强其抒情性具有很大的作用。

(15)、其实直到现在,南方每到春天采茶的时候,很多地方采茶女们还有边唱山歌边采茶的习惯,漫山遍野的茶树和漫山遍野的歌声,是春天一种独特的美。王昌龄对这样的江南风景显然是很熟悉的,他自己虽然是长安人,但他当过江宁县丞,也就是在今天的南京做过一个九品的小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还有曾经被贬谪到岭南和和湖南的经历,对江南的风土人情还是比较了解。所以在他笔下,才会如此活灵活现地再现江南水乡采莲的动人美景。

(16)、    ▉《一诗一导读》陈殿嘉主编(主讲)简介

(17)、牵动了花,爱怜其两花共蒂;折断了藕,爱怜其藕丝不断。

(18)、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19)、    ▉ 李白无情,杜甫无趣,凸显稼轩别样词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20)、    ▉  谁说春天不是读书天! 阙题 (唐)刘昚虚 导读

2、王昌龄的诗采莲曲

(1)、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2)、荷花(Lotusflower)属山龙眼目,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通称。又名莲花、水芙蓉、菡萏、藕花、芙蕖等。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荷花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荷花之美的真实写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3)、白居易写他初恋情人湘灵的美:“娉婷十五胜天仙”;

(4)、远远望去,小岛和深潭之间都是荷叶和莲花,传来江南民歌,更添相思之苦。

(5)、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采完之后明⽉把她们送回江边。

(6)、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7)、 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的一番景色。

(8)、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9)、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10)、因为采莲简直就是江南水乡最独特、最完美的风景了,边采莲边唱歌更是一种流传已久的劳动习惯。至于采莲少女们会唱什么样的歌,那就看不同地方的不同风俗了。你还记得那首著名的乐府诗《江南》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初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会觉得古代的诗人好偷懒啊,什么东南西北重复四句就成了一首诗?还流传千古?

(11)、    ▉  田园劳动生活之美,远胜才子佳人忸怩作态之美《四时田园杂兴》导读

(12)、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13)、    ▉  忙碌且喜悦着 翁卷《乡村四月》导读

(14)、诗人用平白洗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采莲图:初夏时节,荷叶田田,采莲女们提着小竹篮采莲其间,嬉笑放歌。有声有色,整个画面洋溢着青春的欢乐,读之叫人如临其境。

(15)、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16)、比如杜甫写他妻子的美:“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17)、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③芙蓉:指荷花。④乱入:杂入、混入。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⑥闻歌:听到歌声。⑦始觉:才知道。

(18)、    ▊ 李杜欧苏皆崇拜,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9)、   其次是情感逻辑,美女隐美景之中,故有极目寻辨之切,寻辨不得,故顺风而闻歌,色、形、声俱备,诗人之心喜极!

(20)、如果把王昌龄的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始终不让她们在这幅图画中明显地出现,若隐若现,构思遐美。

3、王昌龄的诗采莲曲的简易手抄报

(1)、    ▉  因为一首流行歌曲,这女子演绎了传奇的一生《金缕衣》(唐代)佚名 导读

(2)、    ▉ 有没有一座城,一听到它的名字就使你顿感豪迈《夜上受降城闻笛》

(3)、这首诗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4)、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5)、全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6)、“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7)、《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袭用乐府旧题,通过对江南水乡采莲姑娘的描写来展现采莲姑娘坚贞秀美的内心世界和对征夫的深挚的思念,同时表现出初唐统治者扩边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这首诗运用七言,篇幅宏大,抒情性较强。诗中多用蝉联和复沓的形式,使诗流转圆美,情韵婉扬。

(8)、    ▉  古诗词中炼字的典范 王安石《船泊瓜州》导读

(9)、看无论是天真活泼的民间少女,还是端庄矜持的大家闺秀,甚至是养尊处优的后宫妃嫔,在王昌龄的笔下,都能显示出符合自己身份的独特美感。这就是王昌龄的高明之处了,无论他描写过多少女子,他总是能挖掘出她们与众不同的美,绝不雷同。

(10)、但除了这两个身份标签之外,我们都能没有太注意,其实王昌龄还有一绝,是什么呢?写女子形象就是他的一绝。甚至还有学者就将王昌龄的诗大致分为三类:一类边塞诗,一类送别诗,第三类就是闺怨诗。我们今天要品读的就是王昌龄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女子题材的诗歌《采莲曲》,这是王昌龄两首《采莲曲》中的一首:

(11)、    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酋长女儿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12)、从“莲花复莲花”到“还羞北海雁书迟”,主要是咏物写人,抒发思妇的离愁别恨。江上莲花朵朵,莲叶田田,花叶纷披,十分稠密。荷叶的翠绿色,比不上女于的禅娟蛾眉;鲜红娇艳的荷花,也只能差可与女子红润的脸庞相比美。这几句由纯为写物转到以物比人,着重突出女子的年青貌美,从而唤起她的离恨。“佳人不在兹,帐望别离时。”尽管江上环境很优美,自己也是韶华容颜,但因为征夫远在塞外,她惆怅地遥望那别离的地方,回忆当初难分难舍的情景,心中充满了悲作之感,转而咏物。“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牵动荷花,喜爱它们并蒂开放;折断莲藕,喜爱它们丝丝相连的缠绵形象。这两句寓情于物,借白藕的丝丝相连,荷花的同根并蒂,表达思妇征夫的柔情蜜意。今天,当日的两情依依己经无处可以寻找了。虽然物态还如同过去一样,但在思妇看来,它们只不过是一片生长得很茂盛的荷花荷叶而已,想到这里,不禁无限伤情。自己为爱情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到头来则长期为离愁别恨所折磨。“西津交佩解”,用晋葛洪《神仙传》记载的郑交甫在江边遇到两位神女,十分爱慕她们,神女解下玉佩以相赠的故事。这句意谓采莲女过去曾与征夫以身相许,而毫无悔恨。“北海雁书”,用汉班固《汉书·李广苏武传》中苏武北海牧羊,雁足传书的典故。此句则谓征夫在边塞上,久无书信,不免使女子产生担心和怀疑。这种忆昔伤今之情,归结到底,表现了采莲女深沉的相思情怀。这一节从时间和空间上反反复复地交错写来,对于女子的“相思苦”确实写得很深刻,富有感染力。

(13)、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14)、   ▉ 我不讲家国天下的大道理,我只有真实伤感的小情绪

(15)、身为女性,美应该是持续一生的追求。这和本来的长相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良好的气质和亲和的个性,一定会成为女子由内而外散发的美,这样的美会让人忘记相貌的瑕疵,会挣脱时光摧残的魔咒,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醇香。我一直记得一位男性朋友说过的一句话:“女人20岁之前不漂亮可以怪父母,20岁以后还不漂亮那就只能怨自己了。”

(16)、西津:这里作“南津”解,同“南浦”,分别之地。交佩解:解佩赠与对方以表爱慕。

(17)、你一定猜对了。这首《闺怨》肯定是写贵族女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是贵族女子呢?由两个关键词可以看出来,一个是“凝妆”,一个是“翠楼”。凝妆的意思就是经过了一番精心的打扮,盛装打扮。而且这位女子上的是“翠楼”,翠楼其实就是青楼。千万不要误以为青楼指的是妓院哈,其实最早的时候青楼指的是贵族家的闺阁,曹植的《美女篇》就写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青楼甚至还可以指帝王住的地方,后来青楼才成为妓院的委婉称呼了。这里大约是因为平仄格律的要求,所以王昌龄用翠楼代替了“青楼”,这再一次证明了女子贵族夫人的身份。即便她的夫君不在身边,为了功名事业不得不远行奔波,但她还是每天都会用符合自己贵族身份的“凝妆”来打扮自己,这才是她最得体的装扮嘛。 

(18)、    ▉ 古诗中的仗剑新娘《峨眉山月歌》导读

(19)、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20)、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4、王昌龄的诗采莲曲吟诵

(1)、你看,王昌龄高明吧?“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两句诗没有一个字提到颜色,但我们眼前却是一片色彩分明啊,绿色的荷叶、罗裙,粉红的荷花、少女的脸庞,这红和绿的组合就是自然风景的经典搭配了。你现在明白,为什么绿色衣裙在别的场合穿很可能有风险,但采莲少女穿着它穿梭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风景中,又映衬着少女红彤彤的青春脸庞,就毫无违和感,只剩下自然与人无缝对接的纯美了吧?

(2)、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指荷花。

(3)、互相问寒江千里之外,关山的路程、征夫的消息。

(4)、    ▉ 鼓吹革新,呼唤人才第一诗《己亥杂诗》导读

(5)、很显然,写的是后宫妃嫔,皇帝的女人了。“昭阳”本来是汉成帝宠妃赵飞燕妹妹住的昭阳舍,“日影”则是象征皇帝了。所以,这是写后宫一位失宠的妃嫔,眼看着别的宠妃炙手可热,自己却只能孤芳自赏,难免产生自怨自艾的情绪。正因为是后宫女子,因此与她的身份相适应的就是“金殿”这样的皇家气派了。

(6)、     ▊ 体验高考,送别诗中的新丽之作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导读

(7)、    ▊  酒好,菜多,人少,速来—不不,文人当然不这样说

(8)、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小池”,社会是个“大池”,要有“融入”的精神,才有“接纳”的胸怀。杨万里和白居易并未“摧眉折腰”,也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人生幸福指数很高,还受万世敬仰。做君子,逐梦想,也可以低调点,委婉些!

(9)、等到小船划近了,我们也看清楚了,原来船上是几位少女,她们年纪大约在十几岁,身上穿的正是荷叶般碧绿色的裙子,这样的穿搭放到平时多少容易显得俗气。但是穿衣服不就是要讲究得体嘛,在什么样的场合搭配什么样的着装,那是很能体现一个人的礼仪修养与审美品位的。比如明星走红地毯一定会精心挑选礼服,而外出旅游当然要选择舒适轻便的休闲服。绿色的裙子一般人不好驾驭,可是青春少女穿起来却显得那么朝气蓬勃。

(10)、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采莲曲》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11)、编    辑:邹秀玲   本期播音:王丽娜

(12)、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13)、     ▊ 杜甫快诗快何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导读

(14)、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

(15)、    ▉ 美男词人的低回眷恋《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宋)宋祁

(16)、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指荷花。乱入:杂入、混入。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闻歌:听到歌声。始觉:才知道。

(17)、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18)、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诗意亦君子采芳怀远之词,是即“涉江采芙蓉”之意也。宛转相生,探篁引翠。又曰:情之所到,兴之所会,便为格调。如朝云暮霞,有何定质,时变化自在。解此,方可读子安此等什。

(19)、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20)、从“采莲歌有节”到篇末,诗情再作转换和深化。本来,采莲女己经在日暮时分归来了,这里则写她夜间又到江上采莲。她一边采莲,一边有节奏地唱着采莲曲。夜间江上的景象和白天大不一样。傍晚,吹起了秋风,此时更是凉风萧瑟。高远的天空里,一轮明月伴随着采莲女来往徘徊,清淡的光辉照耀着江水,闪动着粼粼波光。江风冷月,传达出了采莲女深沉的枨触,再一次表达了她的“相思苦”的情怀。这里完全是寓情于景,没有从正面写情语。它与上文写其“采莲归”来时的情感,对照起来加以体会,颇得详略映衬之妙。采莲女在江上来往采莲,遇到了其他夜间出来采莲的吴娃越女,她们都打扮得很娇艳美丽。姐妹们相见,互致问候,都探问从这条寒江到达征夫所在的关山千里的边塞,究竟是山儿重,水几重。可见,饱受着别离的煎熬、相思的苦恨的女子,不是一个采莲女,而是许许多多日夜辛勤劳动的采莲妇女。这就在前文写采莲女“相思苦”的基础上,描写了广大劳动妇女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幸,将征夫思妇的普通题材,提高升华为一个富有广泛社会意义的主题,写得非常深刻,是十分可贵的。

5、王昌龄的诗采莲曲怎么读

(1)、如果真能穿越到盛唐,那当然认识的大诗人越多越好,而在盛唐诗坛,人脉最广的大约就属王昌龄了。换句话说,无论你想认识谁,通过王昌龄准能要到他的联系方式,无论是田园诗派的王维孟浩然,还是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甚至是位高权重的张九龄、傲岸不羁的李白等等,都跟他的交情不浅。

(2)、   诗歌不拒绝逻辑联系,这首诗堪称典范。

(3)、此诗是作者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王福畤,途经江南时所写。

(4)、     ▊ “藏”的艺术《春夜喜雨》导读

(5)、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近乎于享受。

(6)、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7)、其中“乱”字用得十分微妙。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

(8)、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

(9)、(唐táng) 王 wáng 昌 chāng 龄 líng

(10)、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11)、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12)、    ▉  至简含至妙,至纯写童心杨万里《舟过安仁》导读

(13)、叶屿花潭:屿潭之间满是荷叶荷花。屿,水中洲渚。潭,水边深处。

(14)、   王昌龄农民出身,不仅考中了进士,还考中了“博学宏词”,在非常重视文科的盛唐来说,王昌龄应该是深受朝廷关注和重用的人才。但王昌龄当京官不是逐步提升而是一路被贬下来,直至龙标尉,再贬就削职为民了。从王昌龄的诗歌作品里可以看到,他几乎走遍了唐朝的天南地北,见识了繁华与幽闭,富贵与贫贱,大漠与江南,他也曾学道修仙,终却是双科考入仕;他追求闲云野鹤,却又去投笔从戎。这些游历和学习提升了他的写诗水平,以致被后世誉为“七绝圣手”;但却没能使他的言行举止更合乎世俗的规范,仅仅是因为“不护细行”——生活小节不够检点,王昌龄被贬龙标尉。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才情张扬,锋芒太露,不拘小节,特立独行,这样的人免不了遭致朝中同僚的谤议非难,指指点点。唐朝对文人非常宽容,社会上对文人非常尊重,朝廷也是给予重金擢用,所以有些文人没钱了就去当官,挣了足够的钱就去游山玩水。白居易曾辞官,为修豪宅又去上班;王昌龄更是没把当官当回事,据说,因不满意职位,王昌龄中途又考了一次“宏词科”,改任江宁丞。然而他赴任的旅途竟然长达一年多,到处游山玩水会朋友,走走停停,天下那么大,到处去看看,磨磨唧唧最终还是去上任,还留下诸多诗文证据。他对自己的“不护细行”其实心中有数,所以当他在江宁的芙蓉楼设宴送别回京公干的朋友辛渐时,辛渐特意问王昌龄有什么话要捎带回京——大概是想让王昌龄给自己拖延赴任的行为给找个借口,方便他跟朝廷汇报时有个说辞。而王昌龄并不当回事,当场创作并吟唱了一首影响后世数千年的著名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言下之意是说“我的心跟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清白白,爱信不信”。王昌龄老年又因为“不护细行”被贬龙标尉,可见他在言行举止上确实有不小的问题,以至于60岁时仅仅是路过安徽亳州却被亳州刺史杀害。

(15)、佳期:这里指采莲女和征夫约会的时光。驻:停留。

(16)、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17)、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18)、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19)、《采莲曲》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20)、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1)、桂棹(zhào)兰桡(ráo):桂兰均为船桨,此处均指船。下长浦(pǔ):沿着水边向下游去。

(2)、今天我要和你赏读的是王昌龄的诗《采莲曲》。

(3)、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

(4)、   首先是画面逻辑,绿裙绿叶一色,故难分被此,芙蓉与脸皆美,故上下相映,美女美景融而为故闻歌乃知人来。

(5)、产地:产于湖南、福建、江苏、浙江、南方各地。

(6)、    ▊ 杜甫一首格调不高的诗《江南逢李龟年》导读

(7)、这个问题我是认真想过的。而且答案是——王昌龄。

(8)、    ▉ 手足相残,滴血的诗 曹植《七步诗》导读

(9)、    ▉  满清贵族中的异类 英年早逝的大词人《长相思》导读

(10)、除了王昌龄之外,还有不少诗人用《采莲曲》来创作诗歌。王昌龄的至交好友李白写过《采莲曲》:“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后来白居易也写过《采莲曲》:“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还有王勃、贺知章都写过。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写采莲女,而且都将荷花与采莲少女的青春美貌相比拟。

(11)、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绝圣手”。 

(12)、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13)、    ▊ 具象之景与超凡脱俗之境刘禹锡《秋词》导读

(14)、 乱 luàn 入 rù 池 chí 中 zhōng 看 kàn 不 bú 见 jiàn,

(15)、    ▉ 饱汉不知饿汉饥 士大夫的畸形审美观 《牧童》(唐)吕岩 导读

(16)、首先是远景。想象一下吧,假设我们自己就是观众,正在岸边欣赏盛开的荷花,还不停地变换角度和姿势自拍,或者被人拍。正在自我陶醉的时候呢,忽然发现我们的镜头里抢入了几艘小船,我们不由得停下自拍,好奇地想看看船上到底是些什么人,他们准备要干什么。

(17)、    ▉  这首元曲写景自相矛盾?《天净沙.秋》导读

(18)、诗中大量地运用重复句式与文字,文风朴实自然,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活场景,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听到、看到采莲的时候人们欢乐热闹的景象:无边无际的荷塘,人们采莲时的欢声笑语引得水下的鱼儿纷纷穿梭在莲叶之间。

(19)、塞外征夫仍然没有回来,江南采莲现在又已日暮。

(20)、《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1)、    ▉  噩运不改其乐,挫而弥坚 苏轼(宋)《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导读

(2)、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

(3)、    ▉  村居稼轩醉,翁媪话家常《清平乐·村居》导读

(4)、朋至斯孚解秋意,来歌以咏坐春风,欢迎来到经典学堂。但愿我们的节目能够给您带来如坐春风的15分钟。

(5)、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裙,简直就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这里代指莲花。采莲女们进入莲池后,就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6)、翻译: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7)、诗词经典往往为书家所青睐,是书家书写的主要内容。本频道拍卖所得盈余用于支持传统经典学堂公益读书会。特别鸣谢著名书法家周桂华先生的鼎力支持!

(8)、    ▊ 千古才女,她若称第无人敢称第一

(9)、   采莲女与荷叶荷花为融而为互衬互托。“罗裙荷叶一色裁”,裙与荷叶相融;“芙蓉向脸两边开”,脸与荷花相融;“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形、色与歌声相融。

(10)、(参考尺寸136✘34cm;作者:周桂华;参考价:2000元;起拍价:500元;竞拍加价:+200元/次。

(11)、《采莲曲》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江南风光、采莲女子的生活场景以及她们的爱情追求等。王昌龄的《采莲曲》共有两首,这首诗是第二首,都是他被贬到龙标这个地方的时候创作的。龙标在现在的湖南省怀化一带,地处湖南、广西、贵州相邻之地,在南梁时设县,唐朝时曾名为沅州、巫州,是苗、侗、瑶、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据记载,当时王昌龄闲来无事,到城外的一片荷池游玩,偶遇当地酋长的公主在莲池嬉戏唱歌,王昌龄被美人、美景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两首七言绝句。

(12)、   这首诗构思新颖,别具一格。罗裙与荷叶一色,人面与荷花同辉,却不是静止的比喻。“一色裁”、“向脸开”都是从动态中写其难以分辨。而“乱入池中”,自然就更“看不见”了。最后一句更见精妙:听见歌声才发觉有人来!但仍是发觉而非眼见。于是人即是花,花即是人,但闻歌声婉转于荷塘之中,笑语飘洒于碧池之上,迷离恍惚,宛如仙境。小诗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把水乡少女采莲的劳动场面写得生动活泼,风趣盎然。

(13)、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14)、    ▉  你看你看,雪花有灵性《春雪》(唐)韩愈 导读

(15)、    ▉ 杜甫江畔寻什么花《江畔独步寻花》导读

(16)、末句“闻歌始觉有人来”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

(17)、原来,最美的风景怎么可能没有最美的声音呢!采莲少女的倩影虽然隐没在了田田的荷叶丛中,但她们此起彼伏的歌声却从荷叶深处传来过来,那么清亮甜美,天籁般的歌声,仿佛清风拂过水面、拂过无边的荷叶,好像亭亭玉立的荷花也随着节奏轻轻地舞蹈起来。纯视觉的画面,忽然加入了听觉的享受,这才是一次完美的旅游体验吧?

(18)、吴姬越女:泛指江南一带的采莲女,丰茸(róng):茂密的样子,指人多。

(19)、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

【王昌龄的诗采莲曲(139条)】相关文章: